一、常见原因
(一)权力与特权心理
管理者在组织中拥有一定的权力,这可能使他们产生特权心理。他们认为自己处于特殊地位,规则是用来约束下属的,而自己可以不受限制。例如,在一些企业中,管理者可以随意改变决策,绕过正常的审批流程,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权力。这种特权心理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占有上,比如在办公用品的使用、办公空间的分配等方面,管理者可能会违反相关规定,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。
(二)个人利益驱动
管理者的个人利益有时会与规则制度发生冲突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,他们可能会破坏规则。比如,为了完成业绩指标获得高额奖金,管理者可能会违反财务制度,虚报业绩数据;或者为了在公司内部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,在招聘、晋升等环节中违背公平公正的人事制度,优先录用或提拔自己的亲信,而不考虑他们的实际能力。
(三)缺乏敬畏之心
部分管理者对规则制度缺乏应有的敬畏。他们可能将规则视为一种管理下属的工具,而不是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。在这种心态下,管理者容易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对待规则,有时为了图方便或者显示自己的权威,就轻易地打破规则。例如,有些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处罚时,不按照既定的奖惩制度执行,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当时的情绪来决定处罚的轻重,使得规则失去了严肃性。
(四)对规则制度的不合理认知
有些管理者可能认为规则制度是僵化的、不适应实际情况的,所以他们选择破坏规则来追求所谓的灵活性和效率。然而,这种认知往往是片面的。规则制度在制定时通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并且也有相应的调整机制。但管理者可能因为缺乏对整体规则体系的理解,或者急于看到工作成果,就盲目地破坏规则。例如,在项目推进过程中,管理者可能为了加快进度,要求员工跳过某些质量检测环节,而这些环节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就破坏了质量管理的规则制度。
(五)示范效应的误判
管理者可能错误地估计了自己行为的示范效应。他们觉得自己偶尔破坏一次规则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,或者认为自己可以在事后进行弥补。但实际上,管理者的行为在组织中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,一旦他们破坏规则,员工可能会效仿,从而导致整个组织的规则意识淡薄。例如,管理者如果经常迟到早退,员工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被默许的,进而也开始不遵守考勤制度。
(六)组织文化与环境因素
如果组织文化中存在一种容忍管理者破坏规则的氛围,或者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,那么管理者就更容易成为规则的破坏者。在一些企业中,对高层管理者的监督往往是薄弱的,没有足够的制衡力量来约束他们的行为。而且,如果组织内部过于注重人际关系,而忽视规则的执行,管理者也会更倾向于利用人际关系来破坏规则,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二、如何避免
- 提升管理者自身素质:管理者应坚持自我反省和精进,如尊重他人、克制私利等,注重逻辑学习明辨是非,管控情绪,消除成见并做到知行合一。
- 强调以身作则:管理者应成为规则的维护者和遵守者,从自身做起,起到表率作用,因为员工更多是看管理者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。
- 制度建设方面
- 设法:制度应合法、合理,由专人负责起草修订,广泛征求意见并按程序核准。
- 知法:让员工充分了解制度,可通过公示、集中学习、现场看板张贴等方式。
- 执法:采用烫炉原则,即事先警告、即错即罚、处罚与不当行为严重性一致且标准一致。
- 成长:不断完善制度,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。
三、关键核心
- 必须明确管理角色与个人身份的区分:成功通常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、即便是创始者、最顶层的管理者。“屁股决定脑袋还是脑袋决定屁股”是一个极其容易误导自己的问题。
- 避免陷入橡皮图章的陷阱:当周遭尽是“沉默”、“服从”、“盲从”、“赞许”、“歌颂”时,就要小心了。否则非常有可能成为“那个喜欢穿新装的皇帝”还不自知。
Comments
可以发邮件 huzunjie@pyzy.net 或移步到 https://github.com/huzunjie/blog.pyzy.net/issues 评论交流。